• <tr id="sqzwi"></tr>
    <output id="sqzwi"><track id="sqzwi"></track></output>
    您好! 歡迎來到第一食品網! 登錄 免費注冊
    第一食品網手機站
    湖南常德推動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連續18年居全省第一
    2022-3-15 18:08:00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李杰
    編輯:林西

    常德素有“洞庭糧倉”之稱,9個縣(市、區)中有8個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7個是國家糧食大縣,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連續18年居湖南省第一。 

    春風吹拂的3月,沅澧大地春耕忙,為今年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珍惜方寸地,留給子孫耕

    “現在退林還耕政策好,把橘樹林恢復成農田,留下幾畝口糧田后,全部流轉給種糧大戶,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連日來,西湖管理區西湖鎮鼎興村村民姜友平響應當地政府號召,將自家80畝橘樹林改建成標準化農田。在村干部幫助下,他申請5萬元免息貸款,全家人做起小生意。他算了一筆賬,今年收入會更多。

    根據統一部署,今年入春以來,常德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自然資源部門合作,深入基層,宣傳耕地保護政策,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堅守耕地保護紅線。

    “推進‘田長制’,層層分解、壓實耕地保護責任。積極改造基礎設施,為糧食生產創造條件。”西湖管理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吉海波告訴記者,去年6月至今,該區處理耕地“非農化”“非糧化”20多起,引導村民退藕、退林還田340多畝,退養珍珠、退塘還田540多畝。

    石門縣易家渡鎮塘上鋪村碗兒峪一處山坡上,原來居住的3戶人家搬遷后,15畝耕地拋荒10多年。去年底,鎮里清理荒田,修通機耕道。“珍惜方寸地,留給子孫耕。”塘上鋪村黨總支書記楊其洪告訴記者,該村整治拋荒地50多畝,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全村基本實現耕地“零拋荒”。

    “堅決落實黨政同責,將水稻等糧食作物生產任務分解壓實到縣、鄉、村、戶。”常德市委農辦副主任程望生介紹,去年3月,該市出臺《切實保護耕地、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加強耕地拋荒整治,依法推進耕地流轉,促進耕地復耕復種,發展糧食生產。專項行動開展至今,全市完成耕地拋荒治理、復耕5.8萬余畝。

    今年,常德計劃落實糧食播種面積882.9萬畝。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別領辦1個萬畝以上示范片;各縣市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聯片創建縣級糧食生產示范片,除石門外6個糧食生產大縣,每個示范片面積不少于5000畝;各糧食主產鄉鎮、村分別創建一個以上千畝、百畝示范片。目前,已落實市級領導示范片4個、縣級領導示范片46個、鄉鎮級示范片281個、村級示范片2356個,示范總面積達110.2萬畝。

    整治一片田,造福一方人

    安鄉縣官垱鎮大楊樹村高標準農田示范片,6輛旋耕機依次下田作業。“溝渠、田塊整齊劃一,道路寬敞、排灌方便。”大楊樹村黨總支書記譚環平介紹,縣里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田路相通、農機暢通。

    安鄉縣委副書記、縣長徐楨介紹,“十三五”期間,該縣按照農田布局合理、改造規范、綠化配套、保潔到位、生態協調理念,建成高標準農田21.76萬畝,形成有主導特色、有龍頭帶動、有設施配套的區域產業布局,現已建立陳家嘴鎮萬畝優質稻基地、安康鄉萬畝蔬菜基地、大湖口鎮萬畝稻蝦立體綜合種養基地等。目前,該縣耕地流轉面積56.8萬畝,流轉率70.1%。其中,流轉500畝以上的達到217宗,每畝年租金達到700元。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形成“土地流轉收入+入股分紅+務工收入”的農戶多元增收模式。

    在澧縣鹽井鎮洪楊村,種糧大戶彭培軍5年前流轉500畝良田。洪楊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時,彭培軍首先把小田整合成大田、硬化擴寬機耕道,每塊田里都建了提水井,用水時擰開閥門就行,排水時通過自流口排入旁邊的水渠,農田實現用水自由。

    近年來,彭培軍購置旋耕機、收割機、無人機等農具。“沒有高標準農田建設,這些新技術很難推廣,種糧比較效益就很難提高。”彭培軍說,“現在地力好、產量高、效益大,種糧積極性大大提高了。”

    鹽井鎮建成高標準農田2.3萬畝。去年,該鎮針對丘崗特點,以流轉集中、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為抓手,有效解決耕地拋荒和“非糧化”;以水利配套、管護長效、技術應用為重點,解決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今年,該鎮將推進智能輔助系統建設,實現高水平管護,確保高標準農田長久惠及種糧戶。

    “把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作為落實‘藏糧于地’戰略的重大舉措。”常德市委農辦副主任程望生介紹,該市去年整合9.5億元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59萬畝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早稻生產前可投入使用。今年,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爭取建設56.01萬畝。

    良田加良法,增產又增收

    “以前種田靠經驗,現在靠技術。”漢壽縣巖汪湖鎮種糧大戶黃小平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從傳統農業到機械化生產,黃小平越干越有勁。近年來,他籌資近1000萬元購置各類農機,為14萬畝農田提供耕種、植保、收割等生產服務。在農機庫房里,僅插秧機就有232臺。他告訴記者,一臺插秧機一天可作業60多畝。

    “現代農機成為農業生產‘主力軍’。”漢壽縣農業農村局種植管理股副股長鄧丕靜介紹,該縣151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及一批種糧大戶以推廣使用水稻育插秧機為突破口,著力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去年,全縣完成機耕136萬畝、機插62.7萬畝。

    為牢牢扛起糧食生產責任,近年來,常德在農業生產機械化基礎上,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走出農業生產數字化新路子。

    “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既要藏糧于地,又要藏糧于技。”為確保春分前后順利播種,連日來,在西洞庭管理區中聯智慧育秧工廠,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尤龍威手把手指導工人選種、浸種。

    2017年以來,西洞庭管理區發揮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先行先試和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數據化,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去年,中聯智慧農業(水稻)項目落戶西洞庭管理區。今年1月,該區啟動智能育秧工廠建設,實現水稻種植生產全程數字化。

    中聯智慧農業通過“天、空、地、人、農機”五位一體數據采集、模型分析,已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信息感知、智能決策、機械操作、精準作業,糧食生產實現節肥減藥、增產提質。去年,300畝數字化示范田,與傳統經驗管理稻田相比,每季畝均增產7%、節約成本120多元。

    在西洞庭數字水稻示范片,十幾輛旋耕機正在作業。“春耕開始后,幾乎天天有種糧大戶來學習數字農業技術。”尤龍威介紹,該區目前建立了一套數字水稻全程管理標準,編制《數字大米白皮書》,探索出一條可復制、推廣的水稻數字化種植模式。今年早稻生產,該區新增數字水稻示范田2000畝,涉及260戶農戶。

    免責聲明
    第一食品網 遼ICP備2021005939號-1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遼B2-20210315 遼公網安備 21020402000193
    Copyright @ 2003 - 2022 foods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webmaster@foods1.com 熱線電話: 0411-84542000(12線中繼)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熟女

  • <tr id="sqzwi"></tr>
    <output id="sqzwi"><track id="sqzwi"></track></output>